Search

【讓我們在一起的是「愛」,
不是什麼「恩」】

#同志收養家庭
  • Share this:

【讓我們在一起的是「愛」,
不是什麼「恩」】

#同志收養家庭

1月時,邀請了Ray媽來高雄分享
到今天才有一點點點力氣來寫點什麼心裡的感覺

Ray媽提到:
社工一開始會問我們為什麼想要小孩,正如
「兩個人好好的,幹嘛要有小孩」的問題
對於有些人會問同志伴侶:「同志為什麼要有小孩?」
甚至有人說:「同志兩個人生活好好,結婚就好,為什麼要有小孩?」
但是,人們常問異性戀夫妻的是:「你們什麼時候要生小孩?」

我認為Ray點出一個很好的問題
是誰有選擇?誰沒有選擇?或,連是否給予同志伴侶選擇的質疑,都可以這麼自然?
被賦予期待有小孩,很有壓力
但因為性傾向不同,連期待都不期待,而有小孩了,卻還要被問、好奇,甚至質疑....

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下,作為同志要怎麼想像自己是可以當家長的,而且是理所當然的當家長
無論是人工生殖或收養,都是如此自然的事
但我卻得在不同的留言區或貼文看到:「我尊重同志可以結婚,但我不支持他們收養小孩。這樣我又要被說歧視了嗎?」對呀!是歧視呀
把「同志」二字換成「異性戀」是破解這類說法最容易的方法
「我尊重異性戀可以結婚,但我不支持他們收養小孩。這樣我又要被說歧視了嗎?」
有沒有覺得怪透了?異性戀本來就可以結婚呀,啥時有什麼好尊不尊重的問題了?異性戀要不要收養小孩,啥時輪到旁人置喙、說三道四、比少劃腳的?
這當然是歧視,是差別對待

Ray媽說:
「孩子不是為了當同志家庭的孩子,而來我們家。
對收養的孩子很重要的是,不是『我們選擇他』,而是他在試養期選擇了我們,成為我們的家人,不要讓孩子感受到他是被選擇的」
「我們也不是孩子的什麼大恩人,我就是他的媽,他就是我的小孩。」

很多人聽到我們收養孩子
都會以為「你們當初看他很投緣才選她對吧?」
沒有,一直都是資料媒合的好嗎?!
出養方會列出期待的收養人條件,例如身體健康、職業、經濟狀況、年齡....
收養方(我們)也會填寫期待孩子的性別、年齡、可以接受的身心狀態...等等
在資料上,雙方大人都ok後,社工才會讓收養方看「一個」孩子的資料,才會進入「漸進」的過程(除非孩子的狀況過去不容易媒合成功,才會運用活動的方式,讓大人小孩有機會彼此接觸)
小孩會看能不能接受這家新家長,社工也會評這家收養家長能否好好適應有孩子的新生活,避免孩子被退養,造成二次傷害
收養,是多方互動的歷程,雖然有一堆條件和標準,但不是誰在選誰或被選

孩子,是家人,不是商品。

我們家目前沒有聽到「你們是孩子的恩人」這種鳥話,如果聽到我可能會回:「一方面她是天使寶,真的算滿好照顧的,一方面她其實帶給我們好多好多的刺激、學習、體會和成長,誰對誰有恩,恐怕很難說,與其說是什麼恩人,不如說是愛人,我們真的很愛她。」

她呢?正如每次我們有一個人要出門時,肉肉總會門口抱一下,然後說:「我愛你!」

by圍爸

留言區:有Ray媽上次的分享佳句 及 邀請大家來高雄一起認識同志家庭、一起學當家長

#同志收養家庭 #收養家庭
#同志家庭 #愛的延續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圍圍Daddy、喵喵把拔、肉肉Baby,三人共譜的親子日常,跟大家分享我們的幸?
View all posts